嗨,见字如晤!又如约来跟你分享我今天的汉字学习笔记了。今天的笔记写的是“毂”字,这个字有点复杂呢。
读音 “毂”字的读音为gǔ,与常见字“骨”字同音,《正韵》里对毂字的注音为“古禄切,音谷”。
造字本义 “毂”字,左边是个“车”,右边是个“壳”的本字,看起来是车轮上鼓起来的部分。这个字的造字意图,就是想表达车轮中心,那个穿轴承辐的部分,而且两端包裹着车轴,所以看起来鼓鼓的。
甲骨文时期的“毂”,看起来是车轮的侧视图,中间的鼓起部分特别明显。篆书时期,这个字变得更加规整,但依然保留了车轮的形象。隶书和楷书时期,这个字就变得更加简化和规范了。
这个字的本义,就是车轮中心穿轴承辐的部分。古人在造这个字的时候,肯定是仔细观察了车轮的结构,然后把这个结构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。是咱们现在拍照,把看到的东西拍下来一样。
后来,这个字的意思也发生了一些变化。在古文中,“毂”字经常被用来描述车轮的中心部分,或者是车轮的整体。到了现代,这个字更多地被用来指代轮毂,也就是车轮上用来连接车轴和轮圈的部分。
说文解字 輻所凑也。从車𣪊聲。古禄切
段玉裁在《说文解字注》中对“毂”字的解读,首先明确了“毂”字的本义是指车轮中心的圆木部分,也就是车轮的中心,周围与车辐(车轮的辐条)的一端相接,中间是空的,用来插轴。他引用了老子的话“三十輻共一轂,轂中空曰橾”,来形象地说明了车轮的结构:三十根辐条汇集于一个中心,即毂,毂的中间是空的,用来穿轴。这里的“橾”字,段玉裁解释为毂中空的部分,进一步强调了毂的构造特点。
段玉裁还提到了“湊”字,他解释说“湊”本意是水上人所会聚的地方,由此引申为“会聚”的意思。在这里,他用“湊”来形容辐条汇集于毂的情形,形象地描绘了车轮的结构。🚗
段玉裁还指出“毂”字的发音,即“古禄切”,这是古代反切法注音的一种方式,通过两个已知字的声母和韵母来标注另一个字的读音。📚🔍
康熙字典 《康熙字典》里对“毂”字的解释,咱们可以这么理解:
在《康熙字典》里,“毂”字被归为“轂”,它指的是车轮中心那个关键的部分,就是那根圆木,周围跟车轮的辐条相连,中间有个圆孔,正好能插上轴,让轮子能转动起来。这个解释挺形象的,是车轮的心脏,所有辐条都往这儿聚,轴也插这儿,车子才能跑。
《康熙字典》还引用了《说文解字》的说法,说“轂”是辐条聚集的地方,也就是车轮的核心。还提到了一种叫做“暢轂”的,说是长轂,可能指的是那种特别长的战车车轮,适合打仗用的。另外,还有“笠轂”的说法,那是说兵车上没有盖子,尊贵的人站旁边,旁边人拿着斗笠靠着车轮站着挡太阳,这就叫笠轂,挺有意思的。
含义用法 来看下毂字的如今的含义和用法。
“毂”,是车轮中心那部分,就是有洞可以插轴进去的地方。你看到的车轮,中间不是有个圆洞吗?那个就是“毂”。它不仅指车轮的这个部分,还可以泛指整个车轮。
在古代,车轮是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,所以“毂”字在古文中经常出现,用来形容车马众多、人来人往的繁华景象。比如《楚辞·屈原·国殇》里就有“车错毂兮短兵接”的句子,这里“毂”就是车轮的意思,描绘了战车交错、兵刃相接的激烈场面。
“毂”字还常用来形容车马行人众多,比如“毂击肩摩”,就是说车子挨着车子,人挤着人,非常拥挤。这个成语就来源于“毂”字的本义,通过车轮间的相互碰撞和行人肩膀的摩擦,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热闹非凡的街景。
“毂”字还有声音的象征,比如“毂毂”,就是模仿车轮滚动的声音。🌟
结束 本篇关于汉字“毂”的笔记,简单写到这里,希望本篇笔记又能让你学到新知识,如文中有理解不当的地方,感谢告知,下篇笔记见。另外,如你有哪些字存在疑惑,也可以告知,咱们一起研究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