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機型已經有許多評測,但有些在意的使用疑問沒有找到,所以特別找了一台來紀錄這篇純屬零碎紀錄順便總結一點選購建議
外觀感受
設計語言延用M2 13吋,星光色機身相較銀色在反光下的色調真的讚
鍵盤
鍵程觸感較接近過去剪刀腳設計的MacBook Pro,與14/16吋系列手感較不同,但習慣舊款版本鍵盤的會很順手
螢幕
熟悉的瀏海最對味,而且邊框也比14吋多了一些,亮度最大500nits、IPS面板,外媒測試沒有PWM問題
螢幕尺寸、重量
許多評測的敘述是13和14吋是一個級距、15和16吋是另一個級距,實際與14吋MBP比較後確定這個說法是正確的首先是大小,15吋的Air在顯示面積上是更接近16吋,而與14吋擺放在一起更能感受到差異其次是顯示大小,15吋的預設縮放能顯示比14吋更多的內容(但字的大小會再小一些),且不影響平時使用距離下的可視度;在一些需要分割畫面的使用場景會更有餘裕,不需要頻繁點擊切換
source: YouTube
那攜帶性呢?15吋看起來很大啊?以我使用的20L背包為例,其設計的筆電夾層空間就能放得下15吋的Air,外觀設計也沒有一般筆電包厚重,需要用手提包的說法或許只是不喜歡背筆電包的說詞
即然是Air,那重量當然也非常Air(?)15吋的重量為1.51公斤,相較13吋多270克(iPhone 14 Pro Max為240克),比14吋少40克(1.55公斤,M3)、比16吋少650克(M3 Max)因此15吋Air約略是14吋的重量,因此實際攜帶的重量感受蠻接近的
效能
自身習慣是不太會讓機體跑超出散熱設計的跑分,因此只用短時運算的Geekbench 6來測試(Cinebench系列對Air來說已是長時運算,代表渲染作業不是Air該負責的使用場景)Geekbench 6:(運行最大功耗:單核8W / 多核20W)
Metal
GPU最高功耗13.83W,平均溫度上升在10度以內,GPU短時最高溫在63-64度,如果是跑3dMark會衝到95度
省電模式
省電模式下的Air不像MacBook Pro將功耗鎖在50%,而是砍到25%~50%這時在Cinebench r23的CPU表現(跑10分鐘 溫度40->50度,3921分)接近15W TDP下的Intel 1165G7(3769分)
GeekBench 6單核1493、多核5492,與i5-9600k效能接近,性能損失約56% (同樣是25%~50%的功耗)Metal分數的話也降為63%,但GPU功耗最大10w 平均落在3-4W
以15吋的散熱表現感覺Apple可以再往上調一點TDP,鎖在25%真的有一點太低,但日常續航變很好是真的
實際使用
平時SoC的溫度都落在41度左右,只有出現高負載(編譯、影片輸出)的情況下才會上升
在短時高負載情況(JAVA編譯)下仍然有機會達到106度(室溫23度、平放桌面時),可能會對SoC的壽命產生影響(但有降頻機制),而新的Air系列才上市沒幾年,用戶還沒開始針對這個問題討論,個人會比較擔心的是旁邊的RAM chip (不知道會不會跟2015年之前的Air一樣容易有死亡嗶嗶聲)
若開省電模式運算時間會變長但SoC溫度上升較慢,端看使用者如何決擇。若使用時間有80%都是高負載建議直接上有風扇的MacBook Pro(但注意M3版的單風扇客製之後比M3 Pro版還不值得)
AV1 解碼
(全程以youtube的影片測試)4K60 HDR:省電模式直接卡爛 (整機功耗 8W vs 18W的差異,VP9解碼GPU只需0.6W)但4K60不開HDR:只有4W,CPU 46%
省電模式下開2K60+多工就不會卡 (只播放影片SoC 2-3W, 省電模式全機功耗4.5W)結論 沒有4K60+HDR以上的需求 M3優勢就會非常有限
簡易續航測試
當播放音樂(4格)+純文字輸入+螢幕50%+藍芽與WiFI皆開啟,SMC顯示系統總功耗為4.3W,在80%電量下的系統預估續航值為14hr 53min
若螢幕亮度全開下的總功耗可以達到10~15W (省電模式下)
常見選購問題
現在M4都正式發表,15吋Air買M2或M3系列會不會不值得?
M系列目前一路更新下來沒有像隔壁廠偶爾開倒車的情況,所以有預算、可以等,買新不買舊沒預算、可以等,等M4 Air推出後撿出清或整新品沒預算、不能等,找M2整新品 (高階客製規格要看運氣)
M2比M1更容易發熱耗電,是不是選M1就好?
在之前的全系購買建議有提到M1的設計問題,除非預算非常有限不然不建議
M3的GPU效能更好,買新不買舊?
M3主要改進為3D渲染、光線追蹤、統一記憶體使用效率,如果沒有3D作業需求建議M2升級RAM或撿整新品會比較實在
M3有AV1解碼,為了追劇省電買M3比較好?
在M3 Pro的開箱有提到,目前還處在VP9與AV1共存的時代,仍有許多不支援AV1的裝置(Intel 11代以下、AMD RX6000/6000以下、Nvidia 3000以下),不可能在這一兩年就完全轉換而AV1硬解在M2的耗電影響雖然有,但到4K60+HDR以上時才有明顯的問題;在串流設備平均網速都很高的臺灣,AV1的實用效益不高 (AV1在常用解析度、畫格速率、位元率下較VP9有更高的壓縮比,減少網路傳輸量,在臺灣來說應該是減少串流平台伺服器的頻寬壓力,終端使用者影響不大)
Air系列都沒有風扇,是不是很容易發熱降頻?
會,當然會降頻現在所看到的評測影片都是用長時最大效能跑,無論如何都會降頻;因此平時使用如果要全速運算一段時間以上(複雜的3d渲染出圖、複雜的3d遊戲、大專案編譯、4K以上長片導出)比較建議買Pro系列。但,90%使用者的日常使用是不會榨乾M2效能的 (M1已經效能過剩的論點在2024年的現在一樣常常被拿出來講)
15吋的MacBook Air確實平衡了現代筆電的理想要件:夠輕薄、有效能、好續航,再加上Apple一直以來的高度軟硬體整合,去除系統非主流的問題下已經是目前感受最佳的筆電
但現在高通的X Elite / Plus已上市,Intel的Lunar Lake、AMD的Zen 5 Star Stlix的筆電產品也來勢洶洶,面對基數龐大的Windows平台,Apple是否能延續軟硬體高度整合的優勢讓Mac使用者數量再上升呢?
分享此文:Tweet喜歡 正在載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