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清了 朝代:宋已收录作品:49首相关诗词 (62)相关人物 (11)人物简介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【介绍】:
宋僧。绵州人,俗姓雍,自号真歇。年十八,试《法华经》得度,住成都大慈寺习经论。嗣丹霞淳禅师。后抵长芦,谒见祖照,一语投契,命为侍者。高宗建炎末,徙温州龙翔寺。计九坐道场,四膺诏命。卒谥悟空禅师。全宋诗释清了(一○八八~一一五一),号真歇,俗姓雍,左绵安昌(今四川安县东北)人。十一岁依圣果寺清俊出家,业《法华经》,十八岁得度,住成都大慈。后投邓州丹霞山子淳禅师,悟道。北游五台,已而至开封,禅讲名席俱扣摭之。沿汴水抵长芦,为祖照道和禅师延为侍者。徽宗宣和三年(一一二一),祖照病,命为第一座。五年夏,开堂嗣法。高宗建炎二年(一一二八),退院。四年,为雁荡之游,客天封寺,受福唐雪峰请,入院。绍兴五年(一一三五),退居东庵。六年,主四明阿育王山广利寺。七年,诏住蒋山。八年,主温州龙翔、兴庆二院。十五年,住临安径山。二十年,归真州长芦。二十一年,诏主崇先显孝禅院,十月卒,年六十四。谥悟空禅师。为青原下十三世,丹霞子淳禅师法嗣。有宋德初等编《真歇清了禅师语录》二卷,收入《续藏经》。事见《语录》附宋正觉撰《崇先真歇了禅师塔铭》,《嘉泰普灯录》卷九、《五灯会元》卷一四有传。 清了诗,以见于《真歇清了禅师语录》卷上《真州长芦了和尚劫外录》者编为一卷,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。全宋文·卷三九八四清了(一○九○——一一五一),俗姓雍,绵州(治今四川绵阳)人,自号真歇。年十一出家,又七年试《法华》得度,寻弃亲而力禅。出川造丹霞寺,依淳禅师得悟。历游名刹,遂嗣长芦祖照,先后主雪峰、育王、龙翔、兴庆、径山诸寺,病归长芦。慈宁太后自金还,建崇先显孝寺,诏清了为开山第一世。绍兴二十一年卒,年六十二。敕谥悟空禅师。有《真歇清了禅师语录》二卷,今存。见《崇先真歇清了禅师塔铭》(《语录》附录),《嘉泰普灯录》卷九,《补续高僧传》卷九,《释氏疑年录》卷六。补续高僧传·习禅篇清了。号真歇。蜀左绵安昌雍氏子。儿时抱入寺。见佛喜动颜色。十一岁依圣果清俊道人出家。又七年试法华得度。登讲场习经论。能会大意。寻弃而力禅。傲然挟拄杖以行。途次道俗遮留。皆掉首不顾曰。鹍鹏时节可草草耶。出川径造丹霞淳禅师。霞问。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。师拟进语。霞与一掌。师豁然开悟。翊日。霞为上堂当众。诘其證诣。犹珠影随。如谷响答。盖洞彻源底也。后游五台。之京师。浮汴抵长芦。谒祖照。祖照座下。龙象万指。其中多英俊。师至。一语投机。延为侍者。未几。举首座。分座说法。一众大惊。宣和二年。照以病退院。法座无主。夜梦人告曰。代师者蜀僧也。既窹疑之曰。佛果耶。佛眼耶。竟虚席二年。及经制使陈公至。儗补处乃首座也。即受请登座。为淳和尚烧香。照病中叹曰。梦固云尔。吾求之远也。照迁化。师执丧尽礼。时江潮损田。秋虚无穫。众遂绝粮。师躬行乞食。施者闻而风至。供亿山积。不知所从。日挝鼓升堂。诲人无倦。大扇宗风。建炎二年。退院绝钱塘。过梅岭礼大士迹。海滨渔户七百馀家。闻师至。皆毁网弃所业。其化物如此。天台守。三以国清致。不赴而赴雪峰。既被旨。迁明之育王。又迁温之龙翔兴庆二院。乞就闲。不许。移住临安径山。留五年。病归长芦。慈宁太后还自金。建崇先显孝寺于皋亭之麓。诏师为开山第一世。以疾辞。不可辞。遂入院。冒暑而行。患益甚。犹升座说法。太后亲临。垂箔倾听。出内帑修水陆大会。师疾弗瘳。中使络绎候问。师从容称谢。须臾呼首座曰。吾今行矣。于是瞑目。跏趺而逝。慈宁宫。降香赐祭。卜寺西桃花坞。建塔以瘗全身。送者万人。痛心陨涕。皆有祖花彫零。禅林寒瘁之叹。敕谥悟空禅师。静照之塔。师仪相颀长。眉目疏秀。神宇静深。量容机活。道无前而逊无后有。无外而虚无中。故人从其化。不自知也。圭竹庵。初住雁宕能仁。法缘未熟。师时在江心。特过江迎归方丈。大展九拜。以诱温人。由是翕然归敬。任大法。不以门户封沟。诚为祖域英标。僧林杰出也。
明河曰。真歇拜竹庵。与照觉迎罗汉。但知弘道。不知为我。古人道德忠厚之至。此风绝响矣。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·卷二真歇禅师。讳清了。蜀之左绵安昌雍氏子也。生有慧根。眉目疏秀。神宇静深。见佛则欣恋不舍。年十一。依圣果寺俊僧受业。又七岁试法华经得度。具戒听讲。玄解经论。以为言说终非究竟。出峡直抵沔汉。扣丹霞子淳禅师。淳问。如何是空劫时自己。师拟对。淳掌之。师契旨。翌日淳上堂曰。日照孤峰翠。月临溪水寒。祖师玄妙诀。莫向寸心安。师趋进曰。今日瞒某甲不得也。曰。试举看。师良久。淳曰。将谓你瞥地。师便出。辄北游五台京汴。南抵仪真。谒长芦祖照。一语契合。命为侍者。踰载分座。照常以老疾拟闲退。梦人告曰。蜀僧可代。照未决。蜀僧为谁。至宣和壬寅。照病笃。恍省前谶。蜀僧即了首座也。乃嘱经使陈公。请了继席。长芦开法。以香酬丹霞淳。语曰。我于丹霞先师一掌下。伎俩俱尽。觅个开口处不可得。如今有恁么快活不彻底汉么。若无。衔铁负鞍。各自著便。于是洞宗大振。禅流如归。亦多照公逊席之力也。及照殁。师以父礼行丧事。亦宜矣。师居七载。建炎二年戊申。南游普陀。以沤和机。引导海山。七百馀家皆弃网业。庚戌应天台国清寺。寻受闽之雪峰。绍兴五年丙寅。奉旨补明州育王寺。育王院务旷贩。不易承理。因递代逋负几二十万贯。咸为师忧。而师居未几间。偿旧逋负十有八九矣。戊午诏迁蒋山。疾辞不赴。明年朝旨以温之龙翔兴庆二院。合一禅林。诏师主之。僧集如云。斋粥不继。朝以法田千亩赐之。又诏主双径。慈宁太后建崇先寺居师。赐金襕银绢法物。隆渥殊甚。师以为可作归休计。上堂。转功就位。是向去底人。玉韫荆山贵。转位就功。是却来底人。红炉片雪春。功位俱转。通身不滞。撒手无依。石女夜登机。密室无人扫。正恁么时。绝气息一句。作么生相委。良久云。归根风堕叶。照尽月潭空。寻示疾。中使问候。师从容叙谢。乃呼首座曰。吾行矣。跏趺瞑目而逝。时绍兴二十二年壬申十月朔日也。越世六十有二。坐四十五夏。凡七处说法。五承紫泥之诏。得度弟子四百。嗣法者宗珏等三十馀人。所编语录二集若干卷。行世。其语曰。穷微丧本。体妙失宗。一句截流。玄渊及尽。是以金针密处。不露光芒。玉线通时。潜舒异彩。虽然如是。犹是交互双明。且道巧拙不到。作么生相委。良久云。云萝秀处青阴合。岩树高低翠锁深。师之语句精妙。约类如此。僧问。不落风彩还许转身也无。师曰。石女行处不同功。曰向上事作么生。师曰。妙在一沤前。岂容千圣眼。僧礼拜。师曰。秖恐不恁么。师一日入厨看煮面次。忽桶疧脱。众皆失声曰。可惜许。师曰。桶底脱自合欢喜。因甚烦恼。曰和尚即得。师曰。灼然可惜许一桶面。临机勘辨。约类如此。
赞曰。师初于丹霞掌下。洞彻根源。便乃遨游南北衡抗。时机不无离师太早之讥。殊未知真龙不借涓滴。而能霖霈九天。岂与点额钝鳞同日量论哉。况师夙承弘愿。以英伟之操。深明的旨。宜请假观方。非分外也。不期际长芦推代之风云。卒尔广泽。宜矣。故曰。得时而动。则功成百世。其师之谓乎。共49,分3页显示 123 2 3 下一页偈颂偈颂二十九首 其一 宋 · 释清了不假千头说,炽然无闲歇。深密密处光彩顿生,明历历时混融皎洁。若也和身放倒,随流任真。始信百般计较不成,运用本无欠缺。 其二 傍参密旨,妙会玄宗。句在混沌前,岂涉今时路。在无舕人解语,无情者皆闻。通途消耗不分时,灵脉浩流无闲处。 其三 暗里抽横骨,弥天句已彰。明中坐舌头,匝地无纹彩。混不容其迹,照不留其痕。金乌子夜出乾坤,浓云停午生岳面。 其四 穷微丧本,体妙失宗。一句截流,渊源及尽。 其五 粗中辨细,门里出身。石女不孤,机梭暗泄。细中辨粗,身里出门。暖气虽消岩上雪,冰壶未破劫前春。六门活计冷翛然,万顷琉璃寒彻骨。 其六 居动而常寂,处暗而愈明。不堕二边机,当头谁敢触。正按傍提有据,真慈妙应无穷。 其七 虚玄及尽,见处偏枯。明湛不摇,想中渗漏。 其八 藏身处,没踪迹,浩意融时谁辨的。没踪迹处莫藏身,蓦移步处妙难寻。枯根石里花明秀,劫外威光密密新。 其九 无功妙旨,不涉玄徽。一念潜通,全机密运。易奏高山流水曲,难传虚空夜明符。暗中灵句许谁知,化外威光须自看。不行青嶂路,争到白云根。 其十 家音历历,的要难通。绍了非功,忘其担荷。户上有动从断径,坐中无照胜燃灯。既知活计现成,便合深沈消耗。 其十一 刹尘一扫,大小量空,念劫两融。前后际断,不离当处,圆应无穷。安住是中,周施不怠。 其十二 未休休去,未歇歇去。豁然宝镜当台,无限清光满户。 其十三 莫怪石头饶舌,便道灵源明皎洁。功成照不失虚,妙尽明无间歇。如今果尔难藏,尽逐秋光漏泄。为报海内道人,参取个中时节。 其十四 披毛游火聚,焰里藏身;戴角混尘泥,光中转步。灵珠绝点,卞玉无瑕。一念廓融,千机秀发。 其十五 里许明如日,丝毫无隔碍。一灵不假胞胎,四大孰为主宰。如今彻底露堂堂,运用随缘常自在。 其十六 终日分别,只是分别自心。堪笑念彼观音力,毕竟还著于本人。黄头老衲,有理难伸。为什么有理难伸,贼是家亲。 其十七 雨洗摩尼增秀色,全身不昧一丝头。灵源倾泻无闲歇,添得滁山水逆流。 其十八 沿流无定止,真照不留踪。千峰秀处鹤难栖,万水澄时鱼自稳。樵人罢赏,钓客迷巢,古渡深云,同歌绝韵。 其十九 日月镇长灵,古今常不改。如何特地新,各要施三拜。及尽无依体自玄,双六盆中休喝彩。 其二十 机回明位,妙尽转身。一梦青山,满船白月。子夜云收碧汉,中秋露混银河。芦花深处蓦相逢,谈笑饮茶无处避。